Search

港珠澳大橋經濟效益成疑,如何解決? 2018-10-29《熊出沒注意》

  • Share this:

港珠澳大橋日前正式通車,首五天車流量只有約一萬一千架次,平均每天只有約兩千架次。而當年港府在興建港珠澳大橋之前所作出的車流量預測,是下限九千四百架,上限一萬四千架。可見過去五日平均車流量達不到預期的兩成。

根據廣東省發改委在前一陣子論證港珠澳大橋維修與管理各方面的開支,一年大約需要二十二億元人民幣。但開通後五天中最高車流量的日子,也只有二千七百多架。以該天的收費推算,全年無非只有二億一千萬元,對比現在列出來二十二億元人民幣的最低限度消費,是不足一成。

而且不要忘記,大橋原先的規劃是希望促進廣東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經濟。但是過去幾天中,貨車和貨櫃車的架次實在差強人意。究竟大橋對珠江兩岸、粵東粵西的經濟融合起到什麼作用呢?這是令人懷疑的。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如何使港珠澳大橋不至淪為大白象工程,而使其真正物盡其用呢?我有幾個建議……


Tags:

About author
劉夢熊博士,(Lew Mon-hung,1948年12月11日 - ),生於廣東台山,榮休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曾任百家戰略智庫主席、佳訊控股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及東方明珠創業董事局副主席、國際資源集團主席、世界最大華資投資銀行及證券行「京華山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又撰寫《文匯報》「指點江山」、《東方日報》「指點江山」專欄。
View all posts